潛山舒席的基本介紹
潛山舒席是安徽省潛山縣的特產(chǎn),是一種以臘水竹為主材編制而成的席子。古時潛山稱舒州,故得名“舒席”。歷史悠久,享譽海內(nèi)外。
產(chǎn)品特點
舒席以臘水竹為原料加工精心編織而成,色澤鮮潤,瑩沽柔滑,不腐不蝕,折卷不斷,攜帶方便。
歷史民俗
舒席編織在舒城有著悠久的歷史。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在舒城縣柏林鄉(xiāng)戰(zhàn)國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底部即有竹編物的痕跡,同地西漢墓的發(fā)掘中也發(fā)現(xiàn)擺放陪葬品的邊廂內(nèi)底部有竹編物作墊,其紋理及工藝與后期的舒席基本相同。
明代,舒席更是身價倍增。據(jù)史籍記載,明·天順(公元1457-1464年),吏部尚書秦民悅(舒城人)為取寵皇帝,將編有龍紋的舒席作為貢品帶至京城,深得英宗皇帝贊許,御批為“頂山奇竹,龍舒貢席”。從此本縣生產(chǎn)的竹席,即以“龍舒貢席”著稱于世。
制作方法
舒席從選料、裁料到最后成席有12道工序,即:裁料、開竹、破條、切頭、劃條、起黃、勻撕、蒸煮、刮篾、編織、收邊、檢驗。舒席制作的最關(guān)鍵部分就是編織。它不僅要求經(jīng)緯編排勻稱、篾紋筆直整齊,更主要的是工藝舒席要求每一位編織匠人皆懂畫理。無論是山水寫意、人物工筆,在篾色的搭配上需要精心構(gòu)圖、合理布局,席面的景物遠近相宜,濃淡對比鮮明,空間層次清晰,將竹篾的特質(zhì)發(fā)揮到極致。
潛山舒席的獲獎榮譽
1906年舒席作為中國名產(chǎn),在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獲一等蔑業(yè)獎;翌年在芝加哥國際商品賽會上又獲一等獎;曾參加南洋賽會,獲得頭等獎章。1926年、1934年,舒席先后參加上海、杭州兩次全國展覽會,分別獲“金牌”和“銀盾”獎。建國后舒席編技精益求精,1958年舒席老藝人汪龍福采用蘇繡中的挑針法,編織“天安門”、“雙獅戲球”圖案屏席,敬獻給毛主席、周總理,后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供人觀賞,現(xiàn)收藏于中國科技博物館,1960年,又編有“五谷豐登”、“牡丹”圖案,送北京人民大會堂。1978年,舒席藝人石靈芝編織的“喜鵲鬧梅”、“雙蝶弄花”、“迎客松”圖案舒席,參加全國社隊企業(yè)產(chǎn)品展覽,愛中外人士高度贊賞。1985年9月,王河舒席在“中國首屆竹制品展銷會”上榮獲“信得過”產(chǎn)品稱號及獎狀、證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