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犁馬的基本介紹
伊犁馬(Yi Li Ma)屬于脊索動物門,哺乳綱,奇蹄目,馬科,馬屬,馬種,伊犁馬亞種。是我國珍稀的動物資源。平均體高144~148厘米,體重400~450千克。它體格高大,結構勻稱,頭部小巧而伶俐,眼大眸明,頭頸高昂,四肢強健。
營養(yǎng)價值
伊犁馬產乳和產肉性能很好。成年母馬每天可擠奶6公斤左右,若按120天哺乳期計算,平均每個泌乳期每匹母馬可產奶700公斤左右。馬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、乳糖等成分,既是牧民夏天消暑的飲料,據說還是治療胃病、肺結核等疾病的良藥。產肉性能也好,經夏、秋抓膘,在入冬前屠宰,經濟效益最佳,6歲半的母馬屠宰前可達361.17公斤。伊犁馬的馬肉瘦肉多,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,味美鮮嫩,被人們風趣地稱為“美容肉”。將馬肉加工成熏馬肉和灌制馬臘腸,下酒佐飯,極受伊犁乃至外地各族群眾的歡迎。
產品特點
伊犁馬平均體高144~148厘米,體重400~450千克。它體格高大,結構勻稱,頭部小巧而伶俐,眼大眸明,頭頸高昂,四肢強健。當它頸項高舉時,有悍威,加之毛色光澤漂亮,外貌更為俊美秀麗。毛色以騮毛、粟毛及黑毛為主,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“白章”的白色斑塊。
伊犁馬具有良好的兼用體型,體格高大,結構勻稱緊湊。頭秀美、高昂干燥,面部血管明顯;眼大有神,額廣、鼻直,鼻孔大,有悍威。頸長適中,肌肉充實,頸礎高,頸肩結合良好。耆甲中等高長,發(fā)育豐滿。背腰平直,腰稍長,尻寬長中等,稍斜。胸深,肋骨開張良好,胸廓發(fā)達,腹形正常。肩胛長斜,四肢干燥,筋腱明顯,關節(jié)清晰,肢勢端正。系中等長,蹄質結實,運步輕快。鬃、鬣、尾、距毛中等或稍長。
有少部分馬頸部肌肉欠豐滿,前胸發(fā)育較差,四肢發(fā)育不足,有待今后在育種工作中改進。毛色以騮色為主之,栗色和黑色次之,青色和其他毛色少見,據1980年對929匹馬的調查統(tǒng)計,騮毛占54.7%,栗毛占24.5%,黑毛占17.1%,青毛占1.9%,其他毛色占1.8%。
歷史民俗
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,伊犁河流域是烏孫國的游牧地。據《漢書·西域傳》記載:“其國多馬,富人至四五千匹?!惫?19年,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返回長安,烏孫王獵驕靡派使者送張騫還,并攜良馬數十匹獻給漢朝。十多年后,烏孫王派使者獻馬,向漢朝求婚,復以1000匹馬為聘禮,漢武帝接受了烏孫王的請求,將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細君公主出嫁烏孫。在當時,擁有大批的良馬對于漢朝加強軍事力量,同北方的匈奴作戰(zhàn)具有重要意義。漢武帝見到烏孫馬后,賜名“天馬”,并即興賦詩曰:“天馬來兮從西極,經萬里兮歸有德。承靈威兮障外國,涉流沙兮四夷服。”這就是著名的《西極天馬歌》。
后來,漢武帝得到西域大宛的“汗血馬”后,又定大宛汗血馬為“天馬”,將烏孫馬改稱為“西極馬。”這里所說的“天馬”、“西極馬”都是今日伊犁馬的前身。歷代以來,為了得到西域良馬,中原地區(qū)與西域一直進行著絹馬貿易和茶馬貿易。
早在公元前二世紀,西域烏孫(也就是今日伊犁)就盛產良馬。據《漢書﹒烏孫傳》記載:“天馬來兮從西極”;“其國多馬,富人至四、五千匹”。足見當時伊犁牧馬業(yè)的規(guī)模。烏孫國還常常向漢朝進貢良馬。漢武帝非常喜歡烏孫馬的優(yōu)良品質,親筆賜名“天馬”。此后,伊犁產的哈薩克馬便有了“天馬”的美譽。
到了唐代中葉,西域的回紇向唐朝輸出馬匹,每年達到十萬匹之多,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哈薩克馬。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鞏固西北邊防,在這里設伊犁將軍,建惠遠域,并在其周圍建立惠寧等八座衛(wèi)星城,統(tǒng)稱“伊犁九城”。清廷在伊犁等地大辦馬政,建立多處馬場,培育良馬以供軍需。
伊犁馬的制作方法
馬奶酒
食材
鮮奶,皮囊或木桶,特制的木棒
1.將鮮奶盛裝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;
2.用特制的木棒反復攪動,使奶在劇烈的動蕩撞擊中溫度不斷升高;
3.最后發(fā)酵并產生分離,渣滓下沉,醇凈的乳清浮在上面,便成為清香誘人的奶酒。